大学生生摊主王秋菊我挣的是经验,不是钱。川农大社会工作系教授范召全人才的创新意识不足,直接反映就是,大学生在创业时,仅会选择摆地摊这样简单的贸易活动,摆地摊的积极意义在于培养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。大学生热衷摆地摊一块紫色的布单上面,胸针、耳环、项链、手链等小饰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。看到有顾客走近自己的小摊,大学生摊主王秋菊起身招呼。王秋菊卖的都是女生比较喜欢的小饰品。
“今天小商品卖得不错,刚进了一次货。”王秋菊介绍,她是大三学生,在一些师哥师姐的影响下,大二时,就出门摆摊了。“大一人生地不熟,学习紧张;大四又要忙着正式实习;大二大三是接触社会的黄金时段。”王秋菊说,通过近一年时间的摆摊,她感觉不仅历练了人生,而且还让自己老成不少,自信许多。“我挣的是经验,不是钱。”王秋菊说。谈话间,有顾客弯腰挑选商品。“两样一起15元。”王秋菊熟练地将顾客挑好的小饰品装好——与刚摆摊时相比,现在的她已经显得非常老练。
“走马观花”一圈后,记者发现,这些摊位的商品“定位”非常突出——形式多样的饰品首饰、风格独特的服饰、价格便宜的时尚包包,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。一位学生摊主说,尽管利润微薄,但是资金回收快,投资成本低,这种赚钱模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。
大三学生黄杉也曾摆过地摊。但摆了几次摊后,只赚了60多元,这让她觉得赚到的钱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,便萌生退意。“不过,通过摆摊学会了与人交流,锻炼了口才,算是小小的收获。”
“我是大二学生,家里经济情况不好,在这里摆摊就是想赚点生活费,另外也可以积攒点实践经验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说。
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大学生之所以选择摆地摊,除了丰富阅历,赚取外快外,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更多的社会经验。一位大学生摊主说:“现在是我累积经验的时候;等毕业,我会先给别人打工;等有了资金,再结合实际,自主创业。”
针对当下大学生热衷摆摊的现象,川农大社会工作系教授范召全分析,这与现有的教育制度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有关。这些在校大学生从小学接受教育起,就是提倡记忆,缺少深入的引导与思考,即使到大学后,所接受的也是单纯的理论教育。人才的创新意识不足,直接反映就是大学生在创业时,仅会选择摆地摊这样简单的贸易活动。
“从某种意义上说,学生兴起摆地摊热,也是一种草根创业的体现。”范教授表示,“摆地摊的积极意义是培养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。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,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积累经验,还可以挣些生活费,以减缓家里的负担。同时,提前获得社会经验,对学习和参加工作都是基础准备,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。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,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,让他们尝到了创业的艰辛,因此,大学生会更加珍惜创业成果,也会更加珍惜将来的就业机会。”